包拯在中国古代史中名声很大,千年以来成为中国清官的代表人物。由于他为官勤廉,不畏权贵,为人民坐下很多好事,所以被尊称为“包青天”、“包公”。因此包拯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很多人收集这些故事将其编制成为小说、戏剧、评书等各种表演形式的作品。明朝小说《包公案》,清朝小说《三侠五义》便是其中的经典,它们成为民间百姓认知包拯这个千古名臣的早期来源。然而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很多类容都是民间传闻和道听途说的,并非真实的包拯人生历程,所以老百姓心中的包公与历史人物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包公的故事中,包拯的家世就被改得一塌糊涂。按照小说人设,包拯家是大户人家,家里良田不少,而他的父亲是周围乡镇有名的善人。他们家兄弟三人,老大老实勤快,老二奸猾贪婪,包拯是老三。由于包拯的父母老年得子,所以在包拯小时候就去世了。包拯是由大哥夫妇抚养长大的,所以他以“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称大嫂为嫂娘。从历史记载来看,只有极少部分合乎历史事实,而大部分都与事实背离。比如包拯是三兄弟中最小的,这是合乎实情的,但整个包家的情况却与事实完全不同。包拯并非一般的富户出身,严格的来说是官宦子弟,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包士通耕读传家,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当过学馆的塾师。他的父亲包令仪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的进士,考中的时候仅二十四岁,可谓是少年英才。包令仪当过福建惠安的县令,先后出任朝散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等官职。后来他还被任命为南京上护军和南京留守,手握陪都的军政大权。当时北宋的南京也被称为应天府,设立在今天河南的商丘,是归朝廷直辖的州府。从这个角度看,包令仪的官场地位在知府中仅次于开封府,与西京府、大名府等其他陪都平级。除了包令仪外,包家的长子包播也是北宋官员,而不是老老实实的乡间富户。根据史料记载,包播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出任通判建昌军事,并且将家庭迁到了当官的南城县,后来成为这一系包家的始祖。由此可见包家是典型的士大夫文人家族,而非小说中讲的认为读书无用的地主阶层。按照小说中的记载,包拯是天才神童,是奎木狼星下凡,具有很高的读书天赋。后来包拯被演化成文曲星下凡,更是被当成状元描述。实际上包拯在家中读书天赋一般,比没有出仕当官的二哥包振略强。包令仪考中进士时年龄才二十四岁,而包拯中进士时已经二十九岁了,而当时包播已经当官多年了。从科举成绩来看,包拯也只出于同年进士的中游水平,并不是传说中的奎木狼星或文曲星转世。所以包拯并不是小说中的天才神童一般的人物,只是说是中上之资,加上家族多年来在读书方面的积累,所以在考科举方面更有优势。而作为官宦子弟,包拯的少年生活也是衣食无忧的,不需要他为了生存出力,所以可以全力以赴的读书备考。而小说中讲包拯被二哥排挤,他父亲认为读书无用,还让他去跟着佃户放牛的情节,完全是子虚乌有的编造。虽然这是为了体现包拯读书的勤奋用功,实际上人家根本没这么难。按照小说的设置,包拯是在父亲遗弃和二哥排挤的环境下长大的,受到了大哥夫妇的照料和培养。在《铡包勉》的情节中,这段故事描写的非常细腻,也体现了包拯对嫂娘的孝顺。从史料来看,这段情节的安排是严重错位的。包拯不可能再在大哥包播的抚养下长大,因为在包拯十一岁时,包播已经外出当官了,不久之后全家都搬迁出去。实际上小说中的这段情节是取材于包拯的次子包绶,而故事中包大嫂的原型是包拯长子包繶的妻子崔氏。原作者张冠李戴,把包绶对大嫂崔氏的孝顺,挪到了包拯身上。由于包拯的长子包繶英年早逝,包繶的儿子包文辅在五岁的时候也早夭,所以包公晚年经历了丧子和丧孙的悲痛。运气不错的是,后来包拯的侍妾媵孙氏怀孕产下一子,这便是包拯次子包绶。孙氏是在被包拯送回娘家后发现怀孕的,然后把消息告诉了包拯的儿媳崔氏。崔氏帮着孙氏把儿子生下来,还将这孩子抚养长大,并为他安排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为妻。由于包拯去世时包绶只有五岁,所以包绶在人生中崔氏承担了父母的重要责任。包绶做官以后,便将崔氏当做母亲奉养。这件事后来成为民间的佳话,还受到宋哲宗下旨表彰。民间故事的作者在创作《铡包勉》时便把这段故事加入进去,并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演绎,张冠李戴到了包拯的头上。实际上包拯并没有像包勉这样的侄子,更没有铡包勉的故事情节。在包拯的家中的确有个类似关系的人物,但不是叫做包勉,而叫做包永年。包永年本名包滨,是包拯大哥包播的孙子,是包播儿子包经的次子。由于包繶和包文辅过早去世,包拯面临绝后的窘境,包播便把这个孙子过继给崔氏当儿子,改名叫做包永年。所以包永年在家谱的关系上是包绶的侄子,正好与小说中包勉和包拯的关系雷同。包永年官宦生涯并没有包拯辉煌,也比不上二叔包绶,他长期在县级以下官府做官。他长期担任县主簿、县令一级的官职,最后做到宣教郎、知鄂州崇阳县事,在五十一岁时去世。从这个人设看,他倒是和小说中包勉的角色相似度很高。由此可见,包永年才是包勉的原型。包拯一生为官清廉,他的儿子包绶也走的这个路子,在民间留下了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民间百姓感谢他们父子,将他们的故事编制成各种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明清时代是中国小说的第一个巅峰时期,各种民间传说被采集汇编成小说,《包公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由于包拯的故事从宋仁宗年间到明清两朝已经流传数百年,各种道听途说的传闻很多,所以民间故事中不少偏颇之处。编撰包拯故事的作者并非什么博古通今的大才,而当时的文化水平也比较低,所以故事中存在不少人云亦云的错漏之处。翻开宋朝的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包拯。他并非那个满脸漆黑的包黑子,眉心也没有月牙印,更不会日审阳夜断阴,但却是宋朝士大夫的典范之一。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弹劾的当朝权贵中大多官位和势力都在他之上,但他仍旧以一己之力将其拉下马,使得这些人闻“包弹”而色变。《包公案》的出现其实是中国古代的文官政治发展到巅峰的表现之一,也体现出老百姓对士大夫和文官的期盼。在明清两朝的中后期,政治上逐渐出现腐败现象,士大夫文官集团形成既得利益群体,成为了垄断朝廷政治的毒瘤。这样的毒瘤让官场处于黑暗,老百姓的日子日趋艰难,所以他们想要有一位包拯这样的青天大老爷站出来,解决他们遭遇迫害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在包公系列故事中,不少案子都是以明清两朝典型案件为原型的,却都被演化成了在宋仁宗年间的历史背景下的故事。由于明清两朝在社会状况和政治背景上与北宋区别很大,而包拯本人的真实情况也不被作者所熟知,所以我们在这些在创作的故事中看到很多虚构的场景情节。这些情节并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也与包拯家族的真实情况相去甚远,只是为了配合剧情发展的需要进行演绎。所以我们看到《包公案》、《三侠五义》等故事中的包拯,他只能作为一个代表古代清官形象的角色出现,而不是历史上那个赫赫有名北宋名臣。要真正了解包拯的过往,还是需要多读读正规史料,从中看看这个青天大老爷的人生历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