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南城掩映在斑驳时光里古村落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元明辉摄

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江西,古村落都会是人们旅行印象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多个“传统村落”,承载着岁月更迭、历史变迁的时代痕迹,在赣鄱大地的一角岁月不移、宠辱不惊,默默地于经年累月中堆叠着各自的故事。

抚州的南城县,建县已有多年,悠久的历史演绎、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当地留下了许多有故事的古村落。这些个性鲜明的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相适应,是最不可错过的视觉盛宴。坐落于南城县东北角的沙洲镇临坊村,就是这样一个掩映在斑驳时光里的古村落。

元代古村位于三县交界地

在江西省东部、盱江下游,坐落着一处自古有着“赣地名府、抚郡望县”之称的文化古县——南城。南城县早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就已建县,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是江西省建县最早的18个古县之一,其境内“点缀”着众多传统村落。

元明辉摄

临坊古村所在的地方名为沙洲镇,位于南城县东北部。据南城县博物馆馆长金会林介绍,沙洲镇地处南城、金溪、资溪三县交界地带,东邻资溪高田,南与南城浔溪、徐家接壤,西靠南城徐家,北与资溪高田、金溪左坊相连。

沙洲镇自古便是南城县重要的粮食产地,旧时曾吸引许多移民来此定居,镇内也因此留存着许多古村落,临坊村便是其一。据《金溪县志》(临坊村旧时属金溪县管辖)记载,临坊古村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村里王姓始祖贵二公于元末兵乱时带着母亲和妻儿自临川长寿乡舍岭村(现归东乡区管辖)迁于此,由于离家甚远,为了不忘记老家,故以“临坊”为此地命名。

村中街巷纵横形成脉络

因地处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临坊古村在历史上曾繁荣一时。如今,这座千年古村虽然饱经岁月沧桑,但依旧较为完整地保留着它明清时期的格局。了解到,临坊村选址在一片地势开阔而平坦的地方,前有屏峰映翠,后有锦溪迂回,十分符合古人的风水学理念。

元明辉摄

来到村口,最先看到的就是一条小石板路,从村内延伸向远方。顺着小石板路走进村中,发现街道大多都呈现着这般模样,只是有的宽,有的窄。“虽然古村建造年代十分久远,但村中的街道至今没有大修过,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形成了独特韵味。”南城县委宣传部揭方晓告诉。

整座古村依地势而建,其街道布局十分简单,由一条横街和多条纵街组成。横街是村中最重要的一条街道。“横街长千余米,因为是用石头铺成的,所以也被称为‘石街’。”据土生土长的临坊村民王涵介绍,石街一头连接着村外的池塘,逶迤而过穿过村庄,街道两旁散落的是从明清时期保留至今的古建筑群。

街道路面用“玉石”铺就

漫步在古村中纵横交错的古街巷,会发现这里的街巷十分有特色,因为它们的材料非常特别。据金会林介绍,临坊古村的古街巷主要部分是用石板铺就的,但在石板两侧还夹杂着一些明晃晃的石头。这些石头很圆滑,看上去像玉石,只是颜色稍显黄,大雨冲刷之后十分耀眼。

王涵告诉,这些明晃晃的石头可是价值不菲,“它们看上去很像玉,但其实并不是玉,而是一种叫‘黄蜡石’的观赏石,在当地被称为‘才子玉’”。了解到,黄蜡石因为表层有蜡状质感色感而得名,主要成分其实是石英。据说在古代,黄蜡石的产量非常少,因而十分珍贵。

为何临坊古村的街道上会出现黄蜡石?据揭方晓介绍,现今已经无从考证这些黄蜡石的来源,但听村中老一辈人说,这是当年建造古村的人特意从广东运过来的。因为黄蜡石色彩纯黄,耀人眼目,且其别称“才子玉”,用其铺路,说明建村者期望从这条路能走出众多“才子”。

但也有村民说,这些黄蜡石其实就产自江西省赣州地区。赣州地区的矿产十分丰富,曾产出五颜六色的矿石,黄蜡石就是其中一种。村中有商人因为在外地做黄蜡石生意而发家致富,衣锦还乡后便把黄蜡石带回村中,用其装点家乡。

村中存留众多古建筑

在村内纵横交错的古街巷两侧,分布着众多明清古建筑,包括宗祠、门楼、古戏台、古民居等。无论是建筑布局、结构形制,还是屋顶脊饰、砖木雕刻,这些古建筑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金会林介绍称,村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当属王氏宗祠。这座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年),总占地面积平方米。祠堂门前立有四柱三间五楼石质门楼,正中圣旨牌竖刻“龙光”二字,下面横刻“王氏宗祠”四字,立柱和额坊上有双龙戏珠、仙鹤以及各种花卉图案。

元明辉摄

踱步进入,看到祠堂分前院、正屋两部分,前院西门书有“三槐名第”,东门书有“临坊世家”,东侧还建有一座古戏台,保存完好。

此外,“都督第”牌楼也是临坊村中不得不提的一处古迹,精致的青砖斗拱和石雕均显示它曾有过非同一般的地位。看到,牌楼正面上端“皇恩都督第”五个字清晰可辨;反面有一块石刻匾额“竞秀”,上有“同治壬申秋合村重建”字样。据说“都督第”的主人曾是一名武将,在清代平定“三藩之乱”时军功卓著,屡获升迁。

旗杆石彰显兴盛文风

那么,“都督第”的主人到底是谁呢?仔细翻阅村中《王氏宗谱》发现,“都督第”的建造者为村中名士、曾任陕西都督总兵的清康熙年间武举王大胜。揭方晓告诉,王大胜由军中小校升至将军,征战沙场30多年,与士卒同甘共苦,战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是村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

其实,历朝历代之中,临坊古村走出的名人远不止王大胜一人。“文则进士、举人,武则都督、将军,这是临坊王姓最大的荣光。”据金会林介绍,临坊古村文风世代相承,王姓子弟好学成风,共走出过进士6名、举人23名,收入同治《金溪县志》的名臣、大儒、孝友等知名人士就有22人。

临坊村文风鼎盛是有“物证”的,除了铺路所用的“才子玉”,遍布村中的旗杆石也是重要见证。了解到,旗杆石在古代是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物件。在科举制盛行的封建社会,通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便可在家族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以此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在临坊古村王氏宗祠及众多古民居前,旗杆石饱经风霜,无声“诉说”着古村辉煌的历史。

来源:“晨读江西”

责任编辑:刘思芸罗光飞朱叶

作者/来源:资溪县融媒体中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3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