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江西南城是省里规划的抚州副中心城市,是省直管试点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市中部,县域面积平方公里,辖10镇2乡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城市人口18.4万人,城镇化率57.3%。概括来说有三个特点:一是枢纽之城。自古就是“踞八闽之咽喉、控百粤之襟带”;二是实力之城。南城素有“赣抚粮仓”之美誉;三是魅力之城。
一、差距
南城县建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从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等要素来说,南城县发展文化旅游都有着较好的条件,但从目前全国、全省、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该县文化旅游的发展已经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与南城历史地位不相称。南城县是江西省建县最早的十八个古县之一。北宋始设建昌军,元代设建昌路,明代设建昌府,管辖南城、新城、南丰、广昌、泸溪五县,直到年废止。明益王七代八王在此生活年,给南城县带来深刻影响。现在的南城虽然留下了万年桥、聚星塔、益王墓等一批国保,但历史上建昌府城墙、麻姑山古庙书院、源头吴氏书楼,云市窑、益王府、建昌药帮往日的繁华难以寻找。
二是与南城璀璨人文不相称。朱熹在《建昌军进士题名记》载“建昌其地山高而水清,其民气刚而材武,其士多以经术论议文章至大名”。南城自宋以来有进士名,李觏、陈彭年、程矩夫、罗汝芳、张昇等闪烁古今。但现在南城能系统研究南城人文历史的较少,能够对他们政治、思想和文化等传承的就更少。
三是与南城优越地理环境不相称。南城地理环境优越,处于抚州市中心位置,是全市唯一不与外省毗邻的一个县。历史上旱路和水路交通都很方便,盱江直通赣鄱,旱路连接闽粤,有“踞八闽之咽喉,控百粤之襟带”之称。现在南城境内、国道、昌厦一级公路和福银济广高速公路交汇贯穿,向莆铁路穿境而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至今南城依然广传麻姑献寿,沧海桑田的美丽传说,颜真卿《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壇记》天下第一楷书,洪门反清复明斗争,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建昌辗转11天依依不舍离去的故事。但现在南城常住人口35万人,一年流动人口未超过15万人,旅游人口未超过10万人,与交通区位优势及良好的资源不对等。
四是与南城特有产业不相称。南城建昌帮源于东晋,盛于明清,是全国13大药帮之一,与樟树帮合称江西帮。建昌帮以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和集散经营销售著称,盱江医学助推了建昌帮,有“药不到建昌不行,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说。药材经营曾垄断江西、福建大部分地区,远销汉口、上海、广州等地,称“南城客建昌帮,人参鹿茸用船装”。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南城受到日军飞机轰炸,城市几城废墟,大批药商、药工远赴他乡,建昌药帮受到致命打击。特别是现在老药工所剩无几,且年岁已高,建昌帮面临失传的境地。
五是与省内外发展不相称。南城麻姑山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批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还有上饶三清山、鹰潭龙虎山,但如今三清山、龙虎山已被列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文化旅游风生水起,而南城麻姑山仅去年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开发还处于基础设施开发状态,不能正常运营。与市其他县区相比,资溪大觉山、金溪竹桥古村等文化旅游方兴未艾,南城麻姑山、洪门湖等文化旅游发展则相对于较为滞后。
二、原因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文化旅游只是给人游山玩水,创造不了税收,甚至认为只富了老百姓,政府全是投入没有产出,有些人把文化和旅游割裂开来,要不就光研究文化旅游造造景就行了,有些人干脆就说不要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文化,一心一意搞好旅游就够了,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颇。
二是高端人才不足。文化旅游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首先是文化挖掘研究型人才缺乏,特别是熟悉南城了解南城热爱南城的文化研究人员;其次是文化旅游规划人才缺乏,很多景区就是一些规划人员照抄照搬,千篇一律,造成花了巨款造又无人游的局面。第三是缺乏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型人才,现在文化与旅游已经融合,但真正能整合地方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创意地方旅游项目,接地气聚集人气的高端人才十分稀缺。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资金不足是南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最大短板。麻姑山开发从上世纪80年初开始,靠政府投入仅完成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大量项目因资金问题而停下来,洪门湖开发因客商投资资金链断裂迟迟未动,严重影响了南城文化旅游发展。
四是市场开发不足。文化旅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南城一个县乃至全市、全省来说,古色、绿色、红色甚至金色的发展是有共性的,但现在各县区文化旅游发展还是各自为阵,各唱各的曲,各唱各的调,缺乏全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全市一盘棋的思想。
三、策略
一是要树立发展文化旅游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的观念。文化旅游产业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优质发展的绿色朝阳产业,我国也提出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升级和结构转型,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撬动地方经济腾飞,因此要从思想认识上扭转过来,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二是要大力挖掘研究和传承本地特色传统文化。要组织成立本地和高校相结合的研究班子,对麻姑文化、洪门文化、建昌帮文化以及古村、名人等进行系统挖掘、整理、研究,将研究成果和现代旅游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产生“诗与远方”的紧密结合,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形成南城独具特色的朝阳产业。
三是要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创意型人才。由于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兴起不久久,发展时间不长,特别是南城提出发展全域性文化旅游,就更需要培育文化旅游复合型创新人才,需要培育出接地气、聚人气的文化旅游专业型人才,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与高校合作,借助外脑,打造优秀文化旅游团队。
四是要大力拓展省内外市场。要突破“小文化旅游”向“大文化旅游”转变,融入全省、全市文化旅游圈,实行全市一张“大门票”,一票全游光,由低端向高端升级。推动绿色、古色、红色、金色的深度融合,真正达到四处可游,四季能游,四通八达,四海来客的全域文化旅游新境界,真正打响南城文化旅游这张靓丽名片、实现文化强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