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一定知道老街,绝大多数也去过老街。我到黎川多次,每次都要去老街拍摄。因为喜欢那里的古朴安宁,喜欢那里的文化底蕴,喜欢那里曾经的繁华,更喜欢那里的市井生活。
摄影|李小明
黎川老街始建于南宋,繁盛于明清,它是江西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街之一,有明代古屋20多座,清代古屋多座。
摄影|树先生
黎川县历史上是闽赣两省人员往来、货物交流的边关重镇,发源于武夷山西麓的黎滩河是一条繁忙的水道,明清时期黎川也因为这条水道成为地域性的商品交易中心,形成了长达两公里的明清老街,其中还串联着新丰桥和横港桥两座极具观赏和历史价值的廊桥。
摄影|树先生
新丰桥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桥梁为五墩六孔,廊桥式建筑,桥中段两侧均建有亭宇。站在黎滩河边,远望新丰,桥堡耸立,长廊飞度,青瓦铺顶,翘角飞檐,碧瓦红墙,古风犹在。
摄影|树先生
横港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三孔拱桥,桥上建有砖瓦结构亭宇,石门石窗,与新丰桥几乎形成直角,旧有“双龙饮川”之说。站在新丰桥上,黎滩河的一面是车水马龙的高楼大厦,另一面是小桥流水的诗意人家,历史与现实,以强烈的对比,奇迹般地重视在人们面前。
摄影|涂宏宗
过去的老街,以木结构的房屋为主,年,黎川县启动了古街保护改造工程。经过修整的的明清古街,保留了骑楼式砖木结构,临街清一色木板门面的店铺,两面建有宽约两米的骑楼,方便人们行走和购物。整条老街依黎滩河而建,每隔数十米便有一条巷子与一栋栋民居相连。生活区和商业区融为一体,形成有机的整体。
摄影|杨金根
黎川老街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留下了很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南朝诗人鲍照写过《夜宿新城》的诗,他在诗中描写的“古驿入杉关,烟雨锁翠岚。夜来风景好,宿处是江南。”的景象,至今还保持完好;宋代朱熹曾到黎川一游,在攀登日峰山时,留下了“四周阔野,孤峰系舟,一城山色,绿水浮楼。”的诗句,现在一大片仍然依河而建的房屋,还在见证朱熹笔下的“绿水浮楼”。徐霞客游黎川的情景用壁画展现在老街的街头,他曾在游记中写道,“下瞰南溪涓涓北流,时有小舟自新城来……”这里的“新城”就是黎川,“南溪”即黎滩河,这样的情景在黎滩河上依然可以见到。
摄影|刘曙春
王安石与黎川老街也有缘分,他的改革理论先导李觏就出自黎川,参知政事元绛也是黎川人,黎川孔庙大成殿东侧的古井旁,还矗立着王安石题写的“聪明泉”石碑。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年,他随父亲来到黎川,住进老街,度过了两年少年时光。这里的山水人情、廊桥码头、老街小巷,激发了张恨水的文学梦想,他在回忆里,把黎川老街称为“梦里江南”。黎川老街也是一条红色的老街,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黎川工作战斗过。古代黎川是货物集散的商业重地,是曾经赣东繁华的码头。江西人消费的食盐很大部分要从福建经黎川转运至周围和北边的城乡,黎川本地的烟叶、景德镇的瓷器、抚州的香料,也从黎滩河运往泉州等地,最终传入海外。
这里曾经商铺、酒铺林立,成为当地人和外地客商抢占商机重镇。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年间,五里长街经商者就有2多人,大小商号多个,现在百年老字号商铺超过百家。改造后的老街不亚于过去的景象,整个街道商铺林立,店幌飘飘,充满了浓郁的怀旧情怀。
摄影|树先生
行走在黎川老街,仿佛在聆听一段有趣的历史,那雨打青石、脚踏路面、风吹门窗、水拍河岸的声音,似乎都在讲述明清以来一个又一个故事。行走在黎川老街,如同在翻看一本泛黄的线装书,那每一条小巷、每一座旧宅、每一扇门窗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镌刻着岁月的沧桑。也许只有慢慢地品味,才能听清楚历史的脉搏,才能读懂先人的梦想。老街的慢生活,给了人们慢慢品味的空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