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轶事
遇见·湖南第一师范
图/文陈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要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这是沈从文和张兆和之间十里桃林外一眼万年的遇见;“闭门求学,其学无用”这是少女杨开慧和青年毛泽东在茫茫人海中互许欢喜,缔结革命爱情的遇见。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是冥冥之中拽着你与另一个人相遇的魔力,也是一切后来故事的开始。今天,我们的遇见故事要从位于如今天心区书院路妙高峰下的湖南第一师范说起。
年初春,古城长沙,在南城天心的一条僻静的街道上,走来一个气宇轩昂的年轻人,“人字形的短发,分披在两鬓;目光坚毅而潜沉”,看上去不过二十岁。灰布长衫,桐油竹伞,蓝布包,粗布鞋,这位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年轻人叫毛泽东。几天前,他从朋友处听到一个消息: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发出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急匆匆的他特地从家乡赶来报考。不出所望地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次年,12岁的杨开慧随父亲杨昌济迁居长沙,住在离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不远的天鹅塘“板仓杨寓”。于是,毛泽东《学堂录》中“闭门求学,其学无用”的青年豪情壮语成就了一个世纪前影响着整个中国的遇见。
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大师张栻于公元年创办的城南书院,年开始立为湖南师范馆,年更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年易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也就是今天我们所指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曾经从这里走出去的校友们都亲切的称它为“一师”,既是简称,也饱含了校友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母校情深。今年立春不久,寒意犹在,新年的欢乐还未散尽,兴致一起,便邀来即将远行的好友,在临行前与我一起,再次走进这座有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校园,企图去触摸历史和岁月的痕迹,寻找和倾听一个世纪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美丽的遇见。
与街平行的学校大门,围校而茂盛生长着的百年香樟,簇拥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下,青瓦灰墙,白雕蓝窗棂下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教学楼,这一刻,我仿佛时光穿越般,又回到那个意气风发的青葱岁月。在这里,伟人毛泽东在此学习、工作长达八个春秋,在这里,毛泽东立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在这里,他完成了从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在这里,毛泽东从事了建党建团工作,并从这里走向党的一大,从这里,毛泽东与杨开慧在一师一附小结成革命伴侣,开启了革命的征程,书写着新中国的雏形。
一师的校舍坐东朝西,属于糅合西洋建筑精粹下的中式古建筑。亭台楼阁、屋宇门梁,风格素雅,加之与常年葱郁的绿植相映成趣,与院外马路的喧嚣繁华动静辉映,相得益彰,让每一位走进这里,追寻伟人足迹的游人瞬间将浮躁的内心得以沉淀。一师的校园,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平房和两层楼房有机结合,栋与栋之间,或有走廊,或有亭楼连接,形成属于南方四合的院落。院井之间青草萋萋,翠竹纵深,女贞环抱,忽而看见,第八班教室那扇打开的蓝色窗棂内,有个风度翩翩,着深色粗布衣裳的少年,正在靠窗边的第四排座位上习文舞墨,挥斥方遒。我想,那一瞬的感觉,可能就是恍若隔世吧。
穿过毛泽东为学校题字的“第一师范”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门厅弄堂。沿着院落交纵,拾级而上。走过第八教室、工人夜校、附小主事室、阅报室,穿梭于各个陈列展览馆间,这座古老却又历久弥新的院落,几乎让人很难想象,它差点毁于年的那场长沙文夕大火之中,它曾经经历了怎样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从而得以完整地保留至今?我思索着,不禁已步入了院区的尾端,位于坡地上的水井边。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当年梁启超先生对毛泽东精神领域的影响,从意识形态,到生活作息,点滴犹在。在校期间,毛泽东重视修身立志,关心社会时事,积极践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于是冷水浴成为了毛泽东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眼前的这口水井,便是当年毛泽东寒风腊月之时进行冷水浴的地方。
从院尾绕墙而过,站在毛泽东题字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石碑前,我仿佛又看到一群群意气奋发的少年,怀揣着梦想从这里出发,向着更美的未来不断前行。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来源:天心公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