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医院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27/9113049.html
本文转自:大同日报
大同古城是大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资源。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的心灵深处。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新栏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贵的老照片来讲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记忆,记住大同乡愁。
光阴的故事里
尽是岁月变迁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
总有一段段美好回忆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
老照片里藏着每个人的秘密
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
那些沿街的商店、银行
菜店、理发店里
曾经包容着老大同人的职场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楼
曾经收纳着老大同人几辈人的
平凡生活……
第三十二期讲述人王彦
原工作单位:大同日报社
我是年出生的,到年大同解放的时候我八岁了,已经是个半大小子了。我清楚记得年5月1日大同宣告和平解放;5月2日,举行解放军入城仪式。当日,大同城内主要建筑物上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人们从四面八方手举各色彩旗,兴高采烈地涌向古城的四大街头,热烈欢迎解放军入城。
我表哥在育英中学上学,他领着我,站在大南街鼓楼的东南角上看热闹。路中间,一边是解放军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地从鼓楼中间的门洞穿过去,向南城门行进;一边是国民党的败兵乱糟糟、垂头丧气地出城,特别是有些伤兵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看着十分狼狈。
王彦画宣传画
那时候城里的电线杆子都是木头的,解放军宣传队沿路在上面贴竖条标语。
记忆中,解放军不论战士还是干部,也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穿着灰色布军装,打着绑腿,显得特别精神。看着解放军进城,我根本不懂得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但这个场面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多年来总想着用手中画笔重现当时的情景。
青年时期的王彦
我在城里住过好几个地方。小时候住在仓门街二号,就是后来大同二中一出门往左拐的巷子里。童年里,好多大同的风俗还保留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个风俗是“乞炭”。“乞炭”绝对是大同特有的风俗,也只有大同这座煤城有。大同到处都是大块煤,过年要垒旺火,所以才有“乞炭”之举。
“乞炭”,就是到冬至、年关的时候,街上就聚集不少人(多数是年轻人),后面跟着一群半大的小子,嘴里不停地高喊着“号儿,号儿,乞炭!”挨家挨户向人们要炭。要上炭以后,每个人搬一块到街头的五道庙前垒旺火。那会儿仓门街附近的五道庙就在石人街的西南口,就在那儿垒旺火。
我住在姥姥家,家里根本没有富余的炭。每当“乞炭”开始,姥姥就把我按在家里,让我悄悄的,连灯也不敢点。“乞炭”的人群一看这户家里黑着灯没有人,就不在家门前叫喊了。过节时人们垒好旺火,面向庙堂里的神位焚香叩拜、祈福平安。点燃旺火的瞬间,火光冲天,人们伴着熊熊火焰,手舞足蹈、笑语喧阗、竞夜不绝。
青年时期的王彦
小学四年级时,我家搬到了娘娘庙前街。娘娘庙前街在大同城的西南角。住了几年后,到上中学的时候(年)搬到了下寺坡,就在下华严寺旁边的大门院13号。事实上,下寺坡街12号、13号是三个四合院由过廊连通在一起的。
下寺坡翟勇摄
房东是杜姓三兄弟各占一个院:杜老二住13号里院;杜老三住13号外院;杜老四住12号院,都拴着马车。院内有近二十户住家外,还有马棚、草料房和碾房等。东家房里的灶上,常年放着一口好大好大的铁锅,在铁锅里煮黑豆当马料。我们小孩子不懂事,经常去锅里抓黑豆吃,房东一般也不管。我们不光吃,还抓两把放在衣服兜儿里。吃了黑豆,每个孩子的嘴都是黑乎乎的,十分可笑。
王彦在报社的工作照
那时,大同城里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就是马车。我三舅就是给人赶马车的车倌。赶车这营生起早贪黑,天气暖和的时候还好说,到了冬季数九寒天,车倌们全副武装,身上裹着大皮袄,穿着老羊皮裤,脚上蹬着毡疙瘩,头上是瓦楞型的毡帽。若到口泉沟煤矿拉煤,半夜两三点就得起来套车,顶着白毛风出去。天越冷越得跟着马车跑,不然冻个半死。从大同到口泉矿,也就是三十多公里,按现在说真不是个事,可当年赶着马车上去,装上炭,中午能回城就不错了。有时往外地运货,长途跋涉、攀山越岭,遇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经日找不到歇脚处,其艰苦状况可以想象。
王彦在报社通讯员分组讨论会上
年我结婚的时候住到了南城墙外的福康里。周边只有内燃机厂、标准件厂和城区二十五小学校。报社的同事到我家串门,戏谑我“住到了大同的边疆了”。我在城里上班,一般上班就从南城墙的雁塔下边有个人们掏的洞洞里穿行,从这儿要少走不少路,城墙洞洞不大,掏的顶子是弧形的,中间高两头低,像窑洞似的,也就一人来高,没多宽,黑乎乎的。要是赶上两个人对着过,特别是有一个人推着自行车,还得格外小心。
有时候走大路,就得从小西门到南门,左拐顺着城墙走。当年,南关的城门还在,城门口战争年代留下的标语依稀可见。不少顽皮的孩子常常爬到城门楼子上,雁塔、控军台也是孩子们经常光顾之地。我也上过雁塔,从塔下面的小门通过窄窄的阶梯能爬到雁塔的三层上去,胆大的孩子还敢把身子从雁塔的窗口探出去。爬城墙更不必多说,灵巧的身体上来下去如履平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南关翟勇供图
倏忽之间,已过了半个多世纪,大同古城面貌已焕然一新。曾经居住过的街巷已成过往和追忆,传统的风情习俗随着时代的演进已是弃旧容新,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早已取代了牛、马车的功效,就连孩子们的娱乐也代之为电子软件……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几代人的努力也没白费。
如今是个继续向着未来奋发进取的时代,大同古城将来一定更美好!
王彦近照
陈雁秋
大同资深摄影人陈雁秋先生拍摄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为老大同人,他为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为我们记录下老街古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这个地方您熟悉吗?如果您与这个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来,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给我们。
策划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