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08/115941.html
城上村,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株良镇管辖的“十三五”省定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城上村兴产业、改旧貌,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在成功脱贫摘帽的同时,筑就两座新城——“富裕之城”与“文化之城”。
城上村有8个村小组,约人。因为缺少资源和产业支撑,“贫、乱、弱”是长期难以揭掉的标签。可这标签,被步履铿锵的脱贫攻坚战,揭掉了!
改变城上村面貌的第一步,就是村容村貌的整治与提升。为此,城上村共拆迁老旧土坯房、猪牛栏1万多平方米,建设新居70多栋;集中各类扶贫资金余万元,扩修进村主干道,将水泥路铺到了家家户户门口,让村民走路不湿鞋、不沾泥;按照“见缝插绿”的办法,在巷陌之中栽上了柳树、樟树、广玉兰等树木,村子四季常绿;筹集资金20万元建设了面积达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添置了健身设备,还对旧戏台进行了修葺……
村民胥冬兰是位“广场舞达人”,她高兴地说:“过去想锻炼,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现在村里有了休闲广场,我们跟城里人一样每天都要好好地‘秀’一把。”据她介绍,每天前来文化广场跳舞的村民有五六十人,队伍还在继续扩大。
城上村的文化广场
儿童在城上村文化广场玩耍
对村容村貌改变感触最深的当属村民罗金贤。年,因在家里找不到活干,无奈之下,他拖家带口奔赴北京市做装修生意。年,他回家过年,突然眼前一亮:以前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红砖水泥砌成的两三层新民居;离家只有几分钟路程的文化广场,太空漫步机、太极推揉、上肢牵引器等健身器材应有尽有;以前遍地的生活垃圾、淌满污水的沟渠、臭味难闻的厕所难寻踪迹,反倒是多了电商服务站、村卫生室、老年人活动场所等设施。这种旧貌换新颜的感觉,既在老罗的惊喜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村居环境的改善,让前些年搬进县城居住的村民李振平、吴桂生又举家迁回来了。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致富,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城上村的脱贫致富,得益于当地产业的兴盛。
株良镇是“全国校具加工基地”,有规模以上校具生产加工企业余家,年销售额达50多亿元,占全国校具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年,扶贫连心小分队驻村后,充分依托该镇校具产业优势,打造“城上村校具产业联盟”,50多家校具加工户组团发展、优势互补,既壮大了产业,也成了贫困户就业的“容纳器”。每年夏季,校具加工企业忙得热火朝天,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一批批加工好的校具,承载着村民致富梦想运往全国各地……
现年71岁的村民李水才,妻子患病6年多,每年要花掉六七千元医药费。年,儿子在外务工时发生交通事故不幸离世,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陷入极度的困境。扶贫连心小分队安排李水才到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现在每年有近3万元的收入,让他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受益于当地产业发展的还有贫困户李香莲,女儿天生智障,丈夫年遭遇车祸造成右手残疾。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村干部安排她进家里附近的公司上班。李香莲不怕苦、不怕累,很快就成为厂里的业务骨干,效益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拿到四千多元的工资,在村里率先脱贫。“不出村就能上班赚钱,又不耽误照顾家,真的挺好。”谈及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李香莲非常满足。
目前,城上村上规模的校具企业有22家,这些校具产业在帮助贫困户就业的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这些年,城上村先后投入多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村庄环境实现了由“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蝶变。“我们村里计划建设校具产业集中区,整合优质资源,提升校具产品的质量、品牌知名度,为城上村的致富梦插上腾飞的翅膀。”村党支部书记张才能对这一产业的发展,信心满满。
村民在城上村的校具企业工作
大家都在厂里上班,土地怎么办呢?村民给出的答案是流转。自年底以来,城上村多亩土地整体流转,用于种植白芷等中草药,打造全县白芷种植基地。“土地流转后,政府、企业每亩分别给付元、元流转费。除拿到这笔固定收入外,包括8户贫困户在内的不少村民又成为领薪水的农民,在种植基地务工,每天还有元左右务工费。”日前,看着这绿意盎然的白芷,张才能乐得合不拢嘴。
年,城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多万元,是以前最高年份的一百倍;村里贫困群众人均收入达1.7万元,也是以前最高年份的一百倍。两个“一百倍”,似巧合,更是必然。
年,经过第三方脱贫评估,城上村人均收入突破0.9万元,实现整村脱贫。村民们想用一种仪式来庆祝这件大喜事,自编自导自演歌舞,便是大家想到最好、最隆重的形式,自此被村民称为“村晚”的乡村文艺晚会,便成了村里的保留节目。
年春节,笔者正好在城上村,亲历村里那年的“村晚”。当晚,寒气逼人,但村戏台前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村里老老少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欢乐、喜庆的乐曲中,村里的舞蹈队用道具拼出了“开门红,,新年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风染绿江南柳,千门万户皆春声,一群温婉多情的江南女子,踏歌而来,裙角飞扬,伞舞《江南柳》赢得阵阵掌声;“外援”也来了,隔壁路东村的幸福舞队为村民们表演了青春、动感、激情的串烧舞蹈……
“村晚”是脱贫致富后的喜悦,也是文化底蕴。
要说文化底蕴,城上村理直气壮。
南城县是江西省建县最早的18个古县之一,迄今已有多年历史,俊杰辈出。该县自科举取士以来共出位进士,数量位居全省第二,还出了一位状元,就是城上村的张升。
或许是状元文脉生生不息吧,该村一直学风鼎盛,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村里出了许多大学生,硕士、博士也不少,在四里八乡是比较有名的。
年9月,城上村筹集资金2.8万元,对村里的旧祠堂进行改造提升:全面整治周围环境,重新装修屋顶和内外墙,添置了液晶电视、书柜、书籍和桌椅等,开辟读书角,写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竖起了宣传栏……通过改造,旧祠堂成为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法治讲堂、农家书屋、颐养之家为一体的“融合式”宣传新阵地。
城上村的旧祠堂变村级大讲堂
阵地建好了,这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的“仗”该怎么打呢?城上村人自有妙计:开办文化“大讲堂”。村干部带头在这里讲法治、讲技术、讲新风。年5月20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沉寂了四个多月的“大讲堂”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村党支部书记张才能在这里给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课。
别看是村级文化“大讲堂”,在村民中影响可不小。村民周艳梅过去主要在家做家务、带小孩。“大讲堂”开办后,她期期不落,通过“大讲堂”,她学会了电子商务。现在,她每天都到村里的校具企业上班,打理公司的网店,成了一位出色的“网红”电商。
村里的文化“大讲堂”还有着浓浓的“老娘舅”味道,利用这个阵地,解决了村里不少家庭琐事和矛盾纠纷。不久前,村里一位年轻媳妇因为家庭琐事与婆婆发生争吵,村干部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就在祠堂里摆开架式,做婆媳俩的思想工作。通过村干部耐心细致劝导和群众说事评理,儿媳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婆婆也表示将承担更多家务,让年轻人能集中精力干事创业。在和风细雨的劝解中,满天“乌云”瞬间散去,婆媳俩乐呵呵地牵手回家。村民们说,这就是一堂生动的宣扬尊老爱幼传统文化的大课。(揭方晓)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元明辉
监制|邱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