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声、达民意、解民忧的“民情连心桥”,是南昌县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也是“昌南治理”的响亮品牌。近年来,南昌县“民情连心桥”及网格化管理工作始终把问题诉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问题解决,着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各服务点、各派驻干部主动为民服务、办实事,既有效推动各类民情问题的高效解决,不落下群众身边的“小事、烦心事”。
现场办公架起“民情连心桥”
11月17日,南昌县委书记、小蓝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民情连心桥”工作莲塘片区点长陈翔来到莲塘镇南井路社区开展“民情连心桥”活动,了解社情民意,协调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
对居民反映的老旧社区改造、车辆乱停乱放、自来水管道老旧破损等问题,陈翔一一记录,并现场办公,要求相关部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整改措施,限期落实到位,确保给群众满意答复。
“民情连心桥”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排解民忧,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针对收集到的问题意见,要认真梳理,制定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实时跟进监督,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打折扣解决到位;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群众对“民情连心桥”工作的知晓率、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要把“民情连心桥”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
从年起,南昌县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民情连心桥”工作,如今,南昌县成立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领导小组,继续完善“民情连心桥”工作,余名党员干部每周三深入全县余个服务点,收集民情问题,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此外,该县还陆续出台若干规范性文件,形成一系列制度体系,明晰各级各部门对社会治理“民情连心桥”工作的领导责任,让各级领导干部把责任担在肩上。
“哨声一响极速报到”
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南昌县“民情连心桥”从开始实施起,就在不断地优化升级。
日前,银三角良安社区的马德里小区和向阳小区之间,一排米长的新型不锈钢安全护栏竣工。原来,这里的铁栅栏破烂不堪,给附近银河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安全隐患。如今,新的护栏建立,让家长们放心不少。
银三角良安社区安全隐患的快速消除是南昌县社会治理“民情连心桥”优化升级后成功解决难题的实例之一。
“村社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是南昌县社会治理“民情连心桥”优化升级后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打通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最后一公里”。
据介绍,此次升级,南昌县在每个服务点配备县直机关和乡镇干部,形成了“服务点+基础网格”,1名网格长+2名网格指导员+1名网格监督员+1名网格联络员的工作架构和服务团队,改变了传统上基层治理工作单纯依靠乡镇或村、社区单打独斗的状况。同时,以各基础网格为吹哨主体,县直各部门及派出机构、乡镇及内设机构等为报到主体,由县社会治理事务中心统筹调度解决从“哨从哪里来,谁来吹这个哨,谁来报到、怎么报到”的问题。
按照“村社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南昌县委、县政府要求,县里的38个职能部门及驻县单位必须派一个分管领导和一个联络员挂点划分到全县20个乡镇(管理处、管委会、街道办),把问题诉求作为工作集结令,做到“哨声一响、极速报到”。村、社启动了吹哨后,向县社会治理事务中心汇报问题详细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县社会治理事务中心审核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来交派相关单位处理事情,双方互动共治,将‘村社吹哨、部门报到’运转成为常态化解决问题的机制。
“升级后,我们实行了到位时限——联络员一个工作日之内必须亲自到场;解决时限——分为及时办、协调办、统筹办三类;群众打分——乡镇、村社可从报到时限、人员到位情况、现场处置情况、处置效果等四方面对县直单位进行综合打分;同时,县直单位也可从是否乱吹哨、配合情况如何等方面对乡镇、村社打分。这些得分都会纳入全县季度考核的打分范围,对季度考核得分较低的单位进行全县通报。”南昌县社会治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罗来辉如是说。
问题一线解决成果一线共享
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情连心桥”成为南昌县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也成为“昌南治理”的响亮品牌。现在群众遇到“急难愁盼”问题,都会通过昌南治理App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