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陆续收割,但近期多地出现降温降雨天气,部分水稻出现倒伏甚至因降雨出现穗发芽现象,快要到手的稻谷给天收了,农民损失不小。随着气候变暖,气候异常增多,今年8月份降雨偏多,9月份高温干旱,导致早种的一季稻产量高,晚种的一季稻出现大幅度减产(看长势不觉得差,割起来没产量),而稻谷价格也是逐渐下跌,农民的种植收益大减。水稻产量不理想,有时高有时低,是品种问题还是气候问题?
水稻倒伏减产是内因(品种特性)和外因(病虫害、栽培、水肥管理、气候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9月下旬以来,每次较强的风雨过后,都有较大面积的水稻倒伏,从杂交籼稻到粳稻均有发生,部分地区倒伏很严重,如江淮、江南等地。水稻历经多次更新后,近些年主栽品种普遍抗倒性较好,栽培方式和种植水平变化不会也不大,倒伏较以往严重的直接原因自然是气候条件。大(台)风大雨是导致大面积出现倒伏的重要外因,沉甸甸的稻穗在大自然强风暴雨的作用下很脆弱,长势越好产量越高越容易倒伏,不排除晒田不到位、控旺不到位、后期灌水不到位的可能。
水稻高温干旱引起减产主要是气候条件作用的结果。水稻是喜温植物,但生长期内温度升高,其生育期会缩短,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会下降。根据观察,南城县云众地水稻基地种植的几百亩嘉丰优2号长势良好,于6月初播种,10月初收割,直播栽培生长期天左右,比正常生育期短了半个多月,缩短的时期主要在抽穗扬花至成熟这段时期,正常情况下嘉丰优2号从抽穗扬花至成熟有四五十天,但由于9月份持续高温,从抽穗扬花至成熟只用了三十多天,出现明显减产。不仅嘉丰优2号如此,包括黄华占在内的大部分水稻品种,抽穗灌浆期在9月份的均出现生育期缩短(较往年早熟)和不同程度减产。
水稻抽穗灌浆期是决定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键期,遭遇高温干旱会影响干物质的合成与积累,从而影响水稻结实和粒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水稻抽穗扬花至灌浆期,正是需水量比较大的时期,高温干旱缺水不仅使得水分供应不足,根系对营养的吸收也会受到影响。虽然光照很充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没什么变化,有利于光合作用,但缺水、缺肥,光合效率必然会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自然受影响。水稻产量的积累过程好比工业生产的车间,某一个原料缺乏或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均会影响车间的生产量。仔细观察会发现,地势较高,缺水越早的田块减产越严重。
第二,昼夜温差小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不同温度条件下水稻自身代谢是不同的,高温的时候水稻生长代谢旺盛,晚上消耗增大就减少了干物质积累,影响籽粒的充实。
第三,生育期缩短大大减少了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的时间,这是水稻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以生产车间为例,原本计划生产二十多天,实际只有十多天时间,而且还要忍受高温工作环境,最终生产的总量必然大大减少。
综上,在主栽品种、栽培方式和种植水平变化不会不大的情况下,水稻产量有时高有时低,主要的决定因素是气候条件,即常说的看天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