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向智理转变

“邻里之间要互相理解,充分沟通。”凌晨1时,南城公安分局宏图警务室的社区民警张富庆化身“和事佬”上门调解一起纠纷,经过长达4个多小时的协调劝说,纠纷得到解决。如今,登门入户、走街串巷成了张富庆的日常,他说:“打击犯罪往往是被动的,防患于未然更加重要,让群众不受损失、更加安乐地生活是我向往的目标。”前不久,像张富庆一样的多名社区民警扎根社区、贴近群众,进一步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而像这样的创新案例,几乎每天都在东莞上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其中就包括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任务时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平。眼下的东莞,正朝着争创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的新目标迈进。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薛屏丘想明郭文君

统筹:郭文君

网格管理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最近几天受“龙舟水”影响暴雨多发,6月9日下午,眼看就要下雨,黄江镇网格管理员庾桂香穿上雨衣,和同事来到辖区的低洼路段、危旧房屋、工地进行排查,做好持续强降水引发的积涝、危旧房屋倒塌等次生灾害的监测和防御。

庾桂香所在的黄江镇将七大社区划分为个网格,有7个社区指挥调度工作站、多名网格管理员,成立四级处置平台,建立7支社区一级处置队伍。在日常巡检中,网格管理员做好重点群体排查、居家服务、莞e申报、复工复产、粤省事系统申报、日常巡检、商改核查等工作,一旦发现问题马上通过“智网工程”App上报指挥部。

像庾桂香一样,每天走街串巷守护群众平安是东莞近万名网格管理员的工作写照。目前,东莞常住人口超过千万,其中外来人口超过万,是全国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倒挂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由此也带来了社会治理的巨大压力。近年来,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指引,东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以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并将之作为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工程。

“智网工程”如何织密基层治理“网”?从网格管理员到指挥调度中心,再到职能部门,以“智网工程”为统领,这张线上线下全覆盖、无缝隙的“数据网”打破了部门之间的隔阂,大大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效率与精度。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近年来,东莞基层治理连出新招,其中还通过部署以“社区警务”为支点,打造一支沉得下、扎得深、做得实的专职化社区民警队伍,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按照市公安局制定实施的方案,全市每个社区(村)都设置一个社区警务室,并按警务室辖区治安要素配置专职社区民警和社区警务助理、社区辅警。“专职化后的社区民警,就好比一根根小小的缝衣针,不但要真正扎进村(社区),而且要和村(社区)干部一起‘密密缝’,走遍角角落落,串起千家万户,共同织就基层社会治理新画卷。”东莞市公安局治安巡警支队政委赵寅说。

“现在社区民警就在社区转,我们心里也更有安全感;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社区民警和村(社区)干部主动上门进行登记、排查,甚至还给小区居家隔离的市民送菜送饭,让我们心里踏实和温暖。”东莞南城一小区的物管负责人表示,社区民警进社区后,无论大小事,他们一找到社区民警,都能得到积极回应和解决。

全民参与

多元共治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东莞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多元思想交汇、社会结构复杂,社会治理难度大,如何让人人尊法、懂法、守法、用法,是一个需要各界合力攻克的难题。年以来,东莞立足于本外地人口严重倒挂的特殊市情,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平安文化建设,创新性地从“人”,特别是广大务工人员这一核心要素入手,构建起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

莫芳是虎门江门小区的一名出租屋“管家”,帮助房东打理出租屋已有10多年。去年开始,虎门平安建设促进会在江门小区试点开展的平安小区营造项目是市镇共建三个项目之一。项目在小区内打造3S(safe、smart、share)之家,莫芳加入了“平安使者”队伍。在此次疫情中,她成为了“楼长”,协助社区、小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核查和服务群众,有效地缓解了一线工作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倪星认为,虎门的“平安小区”是典型的居民社区治理案例,其中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理念——安全、智慧、共享。他说,“平安小区”通过社会化动员、项目化运作、品牌化运营去搭建公众的参议平台,社区治理机制从被动的利益表达、利益抗争,走向了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美丽的小区建设,其中发挥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在东莞,市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市民主动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中:横沥镇获批成立东莞市首个社区发展基金会,由镇政府出资万元,横沥各商协会、企业家共同筹资万元,政企联动多元力量共促社会平安;东城法庭谭立诉调对接工作室、寮步张惠欢律师调解室、黄江镇祥叔调解工作室、桥头镇莫满水调解工作室等一批基层调解工作室逐渐在全国打响品牌……

为了让外来人口更好地参与城市治理,东莞还探索外来人员和党员参加村(社区)“两委”选举试点工作,全市共选取了个村(社区)作为试点,共选配非户籍委员名;在33个镇(街道、园区)创立平安建设促进会和38个行业分会、个村(社区)分会,充分调动群众、企业、社区等力量参与,其经验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案例”……

今年两会上,九三学社市委会提交的《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社会治理功能》提案建议,东莞进一步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社会治理功能,打造一支人民调解队伍。按照“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的要求,完善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调解室或调解联系点。

在火炼树社区和花园新村社区的“居民议事厅”,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社工、智网工作人员等以点带面,将协商阵地扩展至社区的路街小巷。社区还搭建了“互联网+协商”模式平台,引导居民群众逐步从“张嘴发牢骚”转变为“理性求共识”,自己解决身边的矛盾纠纷。

东莞的基层社会治理吸引了多方社会力量开展共建,撬动了多种社会资源投入,带来了社会活力的竞相迸发。

科技赋能

数字化助力社会治理更精细

6月11日,“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作为东莞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推动政务服务更便民亲民”的重要内容正式发布。市民登录“莞家政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6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