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春耕攻势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国

服用甘露聚糖肽后会不会出现副作用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70222/5229140.html

编者按当前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也是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许多昔日的“望天田”“斗笠田”有望变成阡陌纵横的“万亩田”“吨粮田”。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年来,多地气象部门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本期推出周刊,分享多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中的亮点和经验做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气象力量。

》》》标准化

气象硬核实力支撑河南粮食生产

中国气象报记者周爱春通讯员卜晓娜李雯

●标准支撑

●业务集约

●服务多元

开春后的中原大地,广袤麦田迸发勃勃生机。

走进河南最大的高标准良田示范区——滑县白马坡高标准粮田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农田小气候、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自动化观测站等整齐划一,这正是河南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体系建设的缩影。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在农业大省河南,高标准粮田占比为耕地的50.7%,而罗布其中的个标准化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基地和54个人工影响天气炮站,俨然成为该省粮食生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硬核重器”。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的时候能够产得出、供得上。而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能够新增粮食产能,而且能够提升农田的抗灾能力。早在年,河南气象部门就勾勒出气象为农服务与高标准粮田建设同部署、同规划、同实施的长远规划。年4月,《河南省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方案》印发;年2月,“河南省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被国家标准委列入“-年标准化试点建设项目”,逐步构建“标准支撑、业务集约、服务多元”的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体系。

高标准“高”在哪里?示范园区严格按照10万亩建设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布局、统一设备、统一招标、统一安装、统一运行;气象信息服务站着眼于有固定场所、有信息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人工影响天气固定炮站要求全省5万亩以上的高标准粮田内,必须建成一个标准化炮站;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精细化农用天气预报系统、移动终端App和气象为农服务网站建设更是标准“当家”,织就提升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能力的“密网”。

此外,《河南省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指导意见》《河南省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标准》适时推出,旱涝信息监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建设成为《河南省高标准粮田地方标准(DB41)》的具体内容。省高标准粮田建设办公室还将气象保障服务和设施建设列入对各辖市政府高标准粮田创建工作督查考核的具体条目,气象部门同时参与考核验收。

全省先后有8个县荣获“国家气象为农服务标准化示范县”称号,41个乡镇被评为“国家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标准化”首次成为气象服务的“招牌”。

目前,河南气象部门建立起由两个大类、余个子类构成的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标准化体系,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的验收。

对汤阴县气象局“老农气”李青吉来说,人工测算、经验加规范就是自己的“小米加步枪”,如今已经过时。结合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需求,河南气象部门优化农业气象业务布局和流程:自主研发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站与农田小气候监测系统,在全省分别布设多套和多套;5万亩方以上高标准粮田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实现全覆盖和小时级自动观测传输;集约开发河南省一体化农业气象业务平台,试点推广应用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水肥药一体化智能管理系统;农业气象产品提升到1-3千米格点,时效由旬、周提升到日、时,农业气象业务产品省级统一制作、市县服务应用,全省农业气象服务数据与产品形成“一张图”。

同时,服务主体、服务受众、服务产品、服务手段多元化发展,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服务合力正在形成。气象服务供给主体逐渐扩展,农技推广站、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服务受众由决策用户逐渐向众多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等多元对象扩展;研发推广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报预测、灾害评估、风险评价、品质评价等多元化精细产品;示范园里,触摸屏、视频会商系统实现直通;发挥手机“新农具”作用,开发“气象博士”App、河南气象微农等智慧化服务终端,服务进村、入户、到人。

》》》智能化

安徽重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兵通讯员陈金华

●发展融合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农业气象智能观测与试验网络

●聚焦粮食绿色丰产增效,气象趋利避害技术集成应用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制手机应用服务

当前正是进行春季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而高标准农田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阵地。年,安徽省将组织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据评估,建成以后,项目区的耕地质量可提升1个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公斤。在气象灾害重发年份,项目区粮食产能稳定性水平要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安徽省气象局已初步建成现代农业气象智能观测-试验示范-精准服务模式,为安徽高标准粮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以省农业气象中心为龙头,按照‘1个省中心、3个分中心、16个市局、63个县区’组织体系重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汪克付说,目前,省气象局正大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大数据云平台(农气徽云)、一体化农业气象业务平台、分众化农业气象服务手机应用等重点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安徽新时期高标准粮田建设及粮食绿色增产增效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近年来,结合安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需求,农田自动观测、作物实景观测等智能化观测网络建设正在不断推进。截至年底,全省已建成农田实景与小气候观测系统59套,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农业气象智能观测网;同时,联合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建成宿州、合肥、宣城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依托气象部门小型业务建设项目、参加的省农科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3个农试站组织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对比观测试验;在淮北、江淮、沿江江南片区遴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建气象服务示范推广基地8个。

同时,安徽气象部门还基于联合观测试验数据支撑,修订建立安徽霜冻害、高温热害、干旱、涝渍等主要作物气象灾害指标,开展网格尺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界定主要作物种植气候适宜性指标,完成主要农作物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向省委、省政府提交的“冬小麦气候适宜性评估报告”,获得领导批示,成为农业部门制定合肥以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调减主要依据。

相关保险产品研发也在推进。其中,冬小麦全生育期5个灾种、水稻高温热害、夏玉米干旱等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在中国保监会备案;气象部门与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保安徽分公司在南陵、芜湖等地合作推进天气指数保险服务试点,初步形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转移示范服务效应。

“在探明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还联合省农垦集团开展大田作物垄向对比观测试验,共同论证垄向设计与气象趋利避害可行性解决方案。”安徽省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省农气中心农业气象科科长陈金华说,相关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省农业生产绿色提质增效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此外,基于位置服务实现智能网格化天气预报预警、农用天气影响服务的同时,安徽气象部门还创新“互联网+众包”服务模式,汇聚知名专家、基层农技人员等社会力量,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个性化服务需求,如惠农气象手机应用已发展用户14万余人。六安市舒城县千人桥镇山林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光山说,年安徽发生了罕见的夏秋连旱,然而他们承包的0多亩水稻较周边散户均产提高90多公斤。这得益于安徽省气象局、省农科院在此联合共建的粮食绿色丰产增效示范基地,帮助种植户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联合化

江西“六联合”推进气象保障服务

中国气象报记者邓敏佳通讯员舒婷

●联合共建●联合会商●联合制作产品

●联合调研●联合服务●联合发布信息

2月16日,迎着初春的暖阳,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泾口乡北山村广袤的耕地上,数台大型挖掘机正在繁忙作业,平整耕地、提升耕地质量,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江西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两千多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

江西气象、农业部门不断深化“六联合”机制,开展系列联合服务。所谓“六联合”机制,包括开展联合共建、联合会商、联合调研、联合服务、联合制作产品、联合发布信息等。两部门联合制作主要粮油作物的产量预报,包括趋势预报、定量预报,并以气象呈阅件的方式呈送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在重要农事季节开展春耕春播等专题气象服务,在重大天气过程前后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灾害评估服务,各类服务产品及时通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