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 http://www.suqitech.com/news/show-209063.html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痛,对于正在想方设法赚钱养家的80后和90后而言,今年突如其来的奥密克戎大爆发,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伤。本来,中国的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经济越来越好,政治越来越好,我们不再像父母辈的人一样奉行乌龟主义的“闷声发大财”,我们也不像他们一样将官员看做父母,将自己视为苟民。但是好像只是一夜之间,幻想的泡沫被戳破了,梦回90年代。燕郊,年我所在的这个地方叫燕郊镇,与北京一河之隔,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在地理位置上被北京和天津夹在中间。我来到这的时候16岁,那时候燕郊还没有那么多通往北京的路,现如今售价/平的小区,曾经在通燕高速的广告牌上打出过+/平的口号。如今到处可见的通往北京的公交车,当年只有一辆叫“路”。但那个时候进京很方便,30分钟可以到达长安街瞻仰毛爷爷,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大的商场,南城的步行街是年轻人最爱的去的地方,环境优美,还可以买森马。除了离北京近一点之外,这里跟我从小长大的小镇相比其实并无二样。燕郊,年年3月12日,春风刚刚吹起的时候,一场规模浩大的全域封闭开始了。从3月12日一直到4月1日,廊坊全市处于封闭状态,市民足不出户,做了20+次核酸,终于解封了。居家时窗外还飘着雪,解封时蚊子都复活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站在今天的角度回头想想,廊坊其实已经做的很好了,我们没挨饿,我们在短期内阻断了疫情传播,我们生病的人员可以及时就医,孕妇可以及时孕检,同期的吉林和长春至今依然水深火热,我们没成为上海,我们没影响北京。站在某个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值得骄傲的胜利。胜利的背后“没有不付出代价的战役,无非是代价的大小”。没错,房地产行业、服务业受到空前打击,餐饮行业至今依然无法堂食,各种娱乐休闲场所依然开门无望,不作为其中的一员,这种惨痛旁人是很难理解的,在东贸开服装店的朋友基本处于破产边缘,仓库压货以及各种必要的成本支出让“小老板”的收入雪上加霜,但怎么办呢?人还是要活着。通勤之殇在燕郊---北京工作的通勤人员也承受了许多。我是一名通勤人员,刚封闭时大家还都比较乐观,毕竟“不能因疫情原因开除员工”,封控期间我本人的收入没有丝毫减少,甚至还减少了许多通勤费用和外卖费用,但人到中年,担心被开除的焦虑情绪一直持续到现在。当然也一定有人因为“居家办公”而没有任何收入或者减少了部分收入,比如以“绩效、奖金”为主的岗位。有人在群里崩溃痛哭,诉说自己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无法偿还。有人在说:解封后离开燕郊,去北京租房,再也不回来了。如果我孑然一身,也一定不会再回到这个小镇了,不是因为这个小镇不好,只是因为生活的压力。但我能怎么办呢?我生命中有近一半的日子在这里度过,我妻子在这里出生,我父母在这里生活。我妻子说:这是我的家乡呀,我为什么要走?燕郊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离不开无数北漂族的支持。本地长大又在本地工作的人也有一种情绪在蔓延:“你们这些人,带走了我童年中记忆的小镇”,我不认为这种观点是可取的,就如同北京老人怀念老城生活一样,燕郊的地理位置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决定了燕郊不可能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边远小城,燕郊不会成为遥远的地方,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圈的一份子是它的使命,如果没有疫情,或许这一天不会太远。第一波解封之后解封之后,三河第一时间为通勤人员办理了通勤证明,虽然多了一道关卡,但好歹打通了上班的路,下班的回家之路要比上班时候通畅的多,无论是本着对人民负责还是对经济负责的态度,三河至少拿出了解决问题的态度。疫情下的混乱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之下,讨论“一刀切”是难以避免的。政策如何制定?基层如何执行?动态怎么个动法?不是我等屁民该考虑的问题。但作为社会劳动人民的一份子,我们总是能最先感受到政策的温度。一个阳性百万居家,曾经难以想象的事情,如今已经变为现实。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好坏参差不齐,有骂人的,有打算扑杀小动物的,有些行为已经侵犯了个人财产及权利,不由的让人想起文革时期刘少奇拿起宪法捍卫自己的权利,却一无所获,着实令人唏嘘,年,我们不应该是这样的。年4月27日,上班不足一个月,新一波居家隔离来了。北京不让进,小区不让出,通勤证暂时作废,如果没有任何政策规划,可以预料的是未来14天通勤人员将无法上班。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难道平凡的日子也是一种奢侈么?“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有的事情我们可以完全控制,有的事情我们完全无法控制,有的事情我们可以部分控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