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充满韵味的古城,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底蕴。置县史可追溯至多年前,位列江西省18个古县之首,被誉为“赣地名府、抚郡望县”。这里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曾吸引宋代教育家李觏、明代教育家罗汝芳等名士前来传经讲学,培养出曾巩、汤显祖等文坛巨匠,累计诞生多位进士。南城不仅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人,更以繁荣的产业和优美的环境留住人。中药材种植、水稻制种、麻姑米等农业产业在这里特色鲜明,文化旅游、医药等服务业也蓬勃发展。营商环境优越,亲商安商的氛围浓厚,使得南城成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食品工业强县以及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去年,南城实现生产总值.53亿元,同比增长6.3%,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此外,南城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麻姑山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其独特的“洞天福地”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而洪门湖,被誉为“赣东千岛湖”,是江西省第三大水库,不仅风景秀丽,还是国家湿地公园和江西省第二大水鸟栖息保护地。这里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8%以上,稳居全省前列,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宜居宜游的环境。
深厚的文化底蕴、繁荣的产业发展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南城独特的魅力。这里不仅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麻姑文化、洪门文化和建昌帮医药文化,更延伸出深入城市肌理的底蕴和气度,为古城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历史的长河中,南城以其深厚的文化根脉、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匠心的传承,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南城展现出迷人的风光。清晨,第一缕阳光温柔地唤醒这座小城,食客们便纷纷涌入建昌大道的一家老字号水粉店。店内,食客们排着长队,等待着那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现榨水粉。对于南城人来说,享用一碗精心制作的水粉,便开启了一天的新生活。南城水粉,以其选料的精细和工艺的考究而闻名。制作过程中,麻姑米经过精心浸泡、磨浆、压榨等步骤,最终成为细长、爽滑的米线。这碗水粉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了南城人的乡愁记忆和文化传承。相传,麻姑仙女在修炼成仙后,将南城米粉献给王母娘娘祝寿,其美味令人人增寿、个个延年。因此,南城水粉又被称为“长寿水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特色美食,南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凝聚合力、融合产业、促进发展,南城水粉得以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更多人的口味需求。同时,南城还积极推动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让这碗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水粉,能够走得更远、影响更广。常态化举办长寿水粉文化节,持续推动南城水粉走向大众视野。南城依托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已建立起常态化举办麻姑七夕长寿水粉节的系列活动。每年七月初七,这一活动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游客们不仅能够在现场尽享地道的南城水粉美食,还能欣赏到别具一格的沙画、戏曲、腰鼓以及相声等精彩表演。去年七夕期间,南城共接待游客近万人次,文化旅游消费更是突破了万元大关。大力推进米粉全产业链发展,引领南城米粉品牌走向全国。江西麻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麻姑大米和麻姑米粉为核心产品,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已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年产值超过3亿元。该公司拥有万余亩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基地,并引进了先进的智能化大米和米粉加工生产线,年产米粉3万吨、大米15万吨,产品畅销国内外。
同时,南城县的米粉产业也蓬勃发展,拥有余家米粉经营店和15家米粉生产企业,产值高达5.5亿元。此外,麻姑米、麻姑酒、麻姑茶叶等特色产品也备受推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在南城,除了美食,还有另一张璀璨的文化名片——建昌帮医药文化。起源于东晋的“建昌帮”,在中国南方药业市场曾一度占据垄断地位,其独特的药材加工炮制技术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熠熠生辉。南城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应龙表示,保护、传承和发展建昌帮医药文化是南城县的重要使命。为确保“建昌帮”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妥善传承与持续发展,南城县已着手实施“建昌帮”传人培养计划。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激励技术创新以及构建展示交流平台等多项举措,该县致力于推动“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进而促进其不断发展。最近,建昌帮在“五熆四附”炮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荣获年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正是得益于历代医家的高超技艺与坚韧不拔的传承精神。在南城县,有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致力于中医药领域。这位老人就是“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的第十三代传人,也是第四批市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刘香保。自5年起,年仅12岁的刘香保便开始了对“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的深入学习,经过数十年的精心钻研,他成为了当今极少数能精通煨附子、炆熟地等复杂工艺的“老药工”。
为了确保千年技艺能够代代相传,刘香保在抚州中医学校和江西省中医药大学设立了实验室,推动了“老字号”与中医药高等教育及专业研究机构的深度融合。他依托这些高端平台,汇聚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研究。年,刘香保回到家乡,开设药馆,传授“建昌帮”中药饮片的切制与熬制技艺。
对于刘香保而言,“矢志做‘药’,匠心传‘艺’”不仅是他一生的追求,更是他坚持不懈的实践。他坚信,只有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承,才能使这份珍贵的遗产发扬光大。
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的制药人也正崛起。崔家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拥有扎实的中药炮制理论功底,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在大学毕业后,他在湖北省从事销售行业8年,后来偶然接触到中医药文化,并深入了解到“建昌帮”的历史底蕴。于是,他决定返乡投身于“建昌帮”药业的发展。
返乡后,崔家泉积极参与了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建昌帮“非遗”展示馆等机构的筹建工作。他致力于发掘、补缺并复原建昌帮的特色炮制工具和饮片标本。此外,他还参与制定了江西省地方标准,开发了多项专利,并组织参与了多次科研课题的研究。
崔家泉深知,“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蕴含着许多独特的优势和精神内涵。只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才能赋予它更强的生命力。”因此,他秉承老一辈制药人的嘱托,博采众长,致力于研发符合时代特色的新产品。他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荣获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昌帮药业”传承人的称号,以及多项省级和市级的荣誉称号。心中有责方为艺。”这是对老药工和年轻制药人共同心声的精炼概括。他们坚守责任,传承匠心,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南城,作为中医药行业曾经的佼佼者,如今正面临着重塑辉煌的重任。年,江西发布《江西南城“建昌帮”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重振“建昌帮”,传承发展旴江医学,将南城打造成为中国南方中医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南城多向聚能,以示范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加工企业为关键,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他们加快引进中医药龙头企业,传承创新“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加大设备更新和科研投入力度,不断研发新药产品。同时,构筑起集种植、加工、研发、营销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
李应龙表示:“作为建昌帮和昴江医学的发源地,南城中医药产业虽然起步早,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面对产业优势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向‘新’而生,在实践中创新,于探索中破题。”这种创新精神在江西同善堂智慧药房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得到了充分体现。这里,现代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冲泡、煎煮中药饮片,大屏上实时显示生产状态和工艺参数。作为“互联网+中医药服务”的智慧中药房试点单位,他们已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全流程信息化和可追溯。“智慧中药房”为群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南城县打通了中医药产业链的数据壁垒,实现了各环节数据的流通与共享。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规范了中药炮制技艺,还推动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智能化升级。在南城,历史传承与科技创新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许多企业借助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实现了中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全过程质量控制。目前,南城县已形成了以建昌帮药业、同善堂药业等为龙头的医药产业集群,涵盖了生产、加工、销售和科研等多个环节。
此外,南城县还密切产学研合作,推进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的合作项目,打造了千亩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同时,通过线上线下交易市场,进一步推动了“建昌帮”中医药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在各乡镇,南城还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一镇一品”药材种植基地,如万坊镇的何首乌和黄精基地、徐家镇的草珊瑚基地等。
在推动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同时,南城也注重抓牢生产源头,通过培育和引导中药种植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中药材的品质和品牌价值。目前,全县已建立了多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发展了多种优势道地药材的种植。
此外,南城县还积极推动“文旅+中医药”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中医药文化IP和特色文旅产品。游客们可以在江西同善堂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中,深入了解建昌帮文化、参观生产车间,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线路图在时间维度上,详细描绘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同时在空间尺度上,也为我们展现了工业旅游的‘新视界’。”江西同善堂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如此介绍。企业变景点,技艺变体验,建昌帮医药文化因此变得可游、可赏、可感知。每逢节假日,这里都吸引着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旅游。
“文旅+中医药”的跨界融合,不仅生动展现了建昌帮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进一步弘扬建昌帮医药文化和旴江医学,南城县还积极推动了一系列文化工程的建设,如“建昌帮”文物征集认证、编撰历史文化专著、兴建博物馆和研究院等。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南城县的文化内涵,更提升了其在中国中医药领域的影响力。
此外,南城县还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新中式”旅游品牌。这种旅游模式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融入了现代旅游的创新理念和时尚元素,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今年中秋假期,南城县的“新中式”旅游更是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通过这些举措,南城县不仅成功打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国南方中医药产业聚集区,更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未来,南城将继续秉承这一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游客带来更多精彩的旅游体验。活化利用,让历史焕发新生。南城县在老城区改造中,将保护历史遗迹与提升城市功能相结合,致力于维护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以及文化延续性。同时,启动了北街与将军岭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充分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为了更有效地传承历史文化,南城县制定了详尽的古城保护规划,划定了多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并成立了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专注于抢救、发掘、整理和传承城市特色文化。此外,南城县还巧妙地将人文景点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了集休闲度假、避暑养生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体系,让游客在享受现代舒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麻姑山,这座位于县城西南五公里的风景名胜,不仅以其独特的水粉滋味吸引游客,更因其宜人的风景而备受赞誉。这里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还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秋风轻拂,麻姑庙、麻姑文化园等历史遗迹一一展现眼前,让人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麻姑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传,麻姑山是麻姑成道飞升的圣地,这里流传着麻姑献寿、沧海桑田等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作为江右文化的中心之一,麻姑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使得这里充满了浓墨重彩的文化气息。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曾登临麻姑山并手书《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登临麻姑山,发出“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的感叹。
为了进一步弘扬麻姑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南城县结合农历三月初三的“麻姑献寿日”,在麻姑山景区举办了系列文化旅游节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全面展示了麻姑长寿文化的独特精神内涵,还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期间举办的全国颜体书法展等活动更是吸引了众多知名书法家前来挥毫泼墨,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此外,南城县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例如,洪门湖作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以及江西省第二大越冬候鸟基地,以其碧波万顷、烟波浩渺的美景吸引着游客。湖中的个岛屿形态各异、千奇百怪,被誉为赣东“千岛湖”。而湖周围的山色与湖光相映成趣,更是美不胜收。良好的生态环境既得益于大自然的慷慨赠予,也离不开当地人的精心呵护。近年来,南城县在洪门湖的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仅全面提升了湿地基础设施,还积极开展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科学研究。同时,通过深入推进湿地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与科普工作,该县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如今,空气清新、水质上乘、风景如画的洪门湖,已然成为众多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度假胜地。南城县以“千年古邑康养南城”为发展蓝图,坚持全域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巧妙地将麻姑文化、洪门文化、建昌帮中医药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这种以生态康养文化为核心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为“文化抚州梦想之舟”品牌的塑造贡献了力量,也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