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之美记南城第二届麻姑文化节非

北京看皮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切壳罗表演“建昌帮”炮制技艺麻姑酒酿造

云市古窑仿制

4月16日上午,南城县麻姑山下,人头攒动。作为该县第二届麻姑文化节的重头戏,非遗文化民俗展演在这里隆重举行。“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麻姑酒酿造技艺、切壳罗表演、云市古窑作品仿制……一个个非遗项目传承人亲临现场精彩演示,让醇厚、大气、赏心悦目的非遗之美闪耀全场,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裹挟着药香扑面而来。现年78岁的刘香保,是“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的非遗传人,其从事中药炮制已有60多年,为该行业内“泰山北斗”级人物。他给观众详细讲解“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过程、方法,尽管观众不是特别懂,可那份骄傲与自豪,还是和如雷的掌声一样,热烈而温暖。

“建昌帮”是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为全国13个大药帮之一。它发祥于南城县,以擅长传统饮片加工炮制、药村集散交易著称。建昌帮药业源于东晋,兴于宋元,于明清鼎盛时成帮,衰落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药技流传赣闽40余市县,在台、粤、港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影响。药界至今还有“樟树个(的)路道,建昌个(的)制炒”,以及“药不到樟树不灵(齐),药不过建昌不行”之说。年6月,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药香一时瑜亮的,是麻姑酒的香气。南城麻姑酒酿造技艺非遗传承人郑贵林,其家族四代人都从事麻姑酒酿造,见证了它的辉煌、没落与声势渐起。在现场,他演示了麻姑酒的酿造过程——蒸煮、发酵、压榨、封缸。5年后,白色的米酒在时光里沉淀成琥珀色的麻姑酒。现场品酒环节,观众争先恐后上台品尝麻姑酒,酒香与笑脸,生动、传神。

南城麻姑酒属甜黄酒类,其酿造技艺起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近年的历史。清光绪年间,开始向南洋各国出口。年,在南洋国际赛酒会上,荣获银质奖章。其后,又先后获首届黄酒节一等奖、首届食品博览会金牌。曾经垄断周边数十个县酒业市场达多年之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品牌影响力。年,麻姑酒酿造技艺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外地人或许没有听说过“切壳罗”这个词,也不知其为何物。可是,南城人都知道,而且该县上唐民间艺术团就以此为名。其实,切壳罗就是傩戏。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素有舞蹈“活化石”之称。6年5月,傩舞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个演员戴着怒目圆睁的面具,手持巨斧,跳着驱鬼除魔的动作。他舞毕下场,另一演员又戴着笑嘻嘻的面具上台了,一手拿着金元宝,一手执着棍状物,且行且舞,这定是人见人爱的财神爷。不一会儿,又有两位年老的大傩上台了,一位怀里还抱着小孩,全家人亲密相处,其乐融融……这出傩戏叫《祈福》。

天下人都知道景德镇窑,可南城人笃信,先有云市古窑,后有景德镇窑。云市古窑位于株良镇云市村,其产品以影青花瓷为主,绝大多数为民间日用器皿。影青花瓷制作精细,色泽如玉,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各具时代特征的器物看,云市窑历经唐代的初创,北宋的发展,南宋的繁荣,元代的衰落,明代的复兴,清代又逐渐衰落。据考证,云市古窑分布很广,该镇东北至路东、宏富等村,西南至泷油、中云等村,方圆达七八华里。

作为云市古窑非遗传承人,邓谨波现场为观众演示如何制作陶瓷。年5月,在第十四届(深圳)国际文化业博览交易会上,由他制造的一批云市古窑仿制品,因其遵循了传统的制作技艺,拥有精湛的拉坯、雕花、柴火烧制等工艺,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邓谨波从小对陶瓷制作技术感兴趣,高中毕业后就到景德镇学习陶瓷制作,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近些年,他回到家乡以传承云市古窑制作技艺为目标,刻苦钻研,四处拜师访友,得到业界肯定。

“非遗不是锁在箱子里的破落东西,也不是藏在时光阴影里无奈记忆,只要我们能充分弘扬其美,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喜爱,各种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就一定能实现。”该县文广新旅局副局长梅建忠对各种非遗技艺的未来,信心满满。文/揭方晓图/徐建

来源:抚州日报

作者/来源:南城县广播电视台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